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,不仅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,也是中西部地区优化产业布局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。
一、现状与成效
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,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产业发展方面,转移企业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,推动承接地加快城镇化进程,为中西部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,例如金凤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,吸引中国大唐集团等总部企业入驻,培育17栋特色楼宇,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,有力带动居民增收,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。产业带动方面,加快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,例如金凤区依托国家“东数西算”战略机遇,以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为核心载体,建设全区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园区,大力培育人工智能、软件开发等新兴业态,形成“东数西算”战略落地的重要支点。产业配套方面,促进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,有助于承接地形成完整产业链条,例如金凤区打造“好酒见红酒品鉴中心”基地,吸引25家葡萄酒企业入驻,延伸集葡萄酒原料采购、技术试验、品鉴、数字化推广于一体的服务产业链。
二、存在问题
一是承接产业缺乏论证。部分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盲目追求“高大上”项目,存在“重规模轻质量”倾向,忽视了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。例如中西部18个省份中,超过70%将新能源、电子信息作为重点承接产业,导致光伏、锂电池等领域产能过剩风险加剧,影响企业生产效率,容易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的现象。
二是基础设施有待加强。部分地区交通物流、数据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中西部铁路网密度仅为东部地区的50%,物流时效较东部慢3-5天,运输成本更高,难以满足企业产品对外运输、销售需求,限制了企业发展空间。例如金凤区辖区内没有物流园区,货物运输需要经过市区内流转,降低物流时效。
三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相对不足,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,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。例如金凤区辖区内无高校和科研院所,且多数企业规模偏小,对高端人才的承载力、吸引力较弱,不易形成多元的高层次人才结构。
三、工作建议
一是加强产业配套协作,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。依托闽宁协作等平台,建立东西部产业配套协作机制,以东西部结对帮扶合作方式加强与东部地区政府、企业开展产业对接活动,搭建产业配套协作平台,鼓励东部地区企业通过合资合作、技术转让等方式,加强与我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,提高产业配套能力。吸引头部企业、“链主”企业、关键节点企业等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产业集群式或整体式迁入,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本地配套企业的协同发展,形成产业集群效应。
二是完善物流设施建设,优化产业转移发展环境。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改善交通、通信、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,加快推动包兰铁路、太银铁路等尽快投入建设,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通连接。大力推进建设商贸物流中心,抢抓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机遇,引导商贸物流企业积极谋划交通物流产业项目,疏通实体经济的“筋络”,提高物流效率,降低企业生产、经营和运输成本。
三是加强人才培育引进,提供产业转移智力支持。提高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录数量,吸引东部地区人才向银川流动,引进适应产业转移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。出台引导人才来银优惠政策,在户籍、住房、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。联合东部地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、实习实训等活动,提高本地人才培养质量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